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壞脾氣不僅像一把亂揮的錘子,破壞當下的一時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劇;更像擴散的有毒氣體,形成深遠而廣泛的損害。
家長脾氣大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們大約可以這樣描述:輕度后果,孩子叛逆、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氣暴躁、愛抱怨或抬杠、為人苛刻;重度后果,嚴重憂郁癥、性變態(tài)、精神病人格。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總是喜歡發(fā)脾氣,習慣于把每次發(fā)脾氣歸咎于孩子不聽話,或孩子某種行為太不像話,認為自己發(fā)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事實是,脾氣不但沒有教育功能,而且是反教育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壞脾氣不僅像一把亂揮的錘子,破壞當下的一時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劇;更像擴散的有毒氣體,形成深遠而廣泛的損害。
克制脾氣不能光靠一個「忍」字。古話說得好,「忍」字心頭一把刀。一位家長給我的郵件標題是「我忍,我忍,我忍忍忍」,且不說郵件內容如何,標題已夠驚人。刀鋒之下,如何能躲開傷害?一個人心上這么多帶血的刀子,若不去掉,遲早是要割傷自己或他人的。
脾氣大的人為什么心中常有怒氣?
他們的「火」到底從何而來?
知道病因,對預防和治療都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在這里對壞脾氣先追根溯源一下。
脾氣很差的人,童年經歷往往有兩個特征:一是身邊有個愛發(fā)脾氣的人,二是內心常常有委屈感。正是童年時代的這兩種遭遇,埋下了壞脾氣的隱患。
如何改變壞脾氣?
關鍵一步是立即行動。也就是從今天、從這件事開始,不發(fā)脾氣。脾氣這個東西,不發(fā)就不發(fā)了,你不縱容它,它就不會張牙舞爪。反之,如果不加以約束,脾氣就會被喂養(yǎng)得越來越大。這不僅在心理學上觀察到,生物學也證明,慣于擺出暴力姿勢的人,只會增加自己的憤怒。
克制脾氣可以從每一個想要發(fā)火的事件中開始練習,哪怕覺得自己在「演戲」,也要演下去,情緒沒到位的情況下,努力讓行動先到位。如果我們想要變成「好脾氣」,就要讓「好脾氣」不斷和我們相逢,盡量不讓壞脾氣出來露臉。
有一天,兒子從學校打電話回來,說一本作業(yè)本丟在家里,今天必須交,要媽媽送來。這不是第一次了,這孩子整天丟三落四的,動不動就把什么東西丟在某個地方,所以當她黑著臉把作業(yè)本送到孩子手上,剛說了句「每天叮囑你多少次……」兒子立即嗆她一句「好了好了,你快走吧!」扭頭就離開,沒有一點認錯的意思,也沒有對媽媽的辛苦表示一點感謝。可能只是因為在學校里,才沒大喊大叫。晚上她很想指責兒子幾句,只是害怕他發(fā)脾氣,才硬忍住了,心想等你下次再忘了帶東西,一定要好好教訓你一頓。
沒想到第二天兒子又從學校打電話回來,說他把今天要交給老師的一張表格丟在家里了,要媽媽再送一趟。她一聽,火氣一下就上來了,沒好氣地說,媽媽今天忙,沒時間,你明天再交吧,便生氣地把電話掛斷。過了一會兒,老師打電話來說,這張表格必須今天交,現在班里就缺她兒子這一張,希望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否則孩子沒法放學回家,老師也沒法下班。老師口氣強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頭的事,開車往兒子學校趕去,內心簡直可以用怒火萬丈來形容,恨不得當下抓住兒子痛罵一頓。
快要到兒子學校時,她想到有可能遇到兒子的老師,突然有一點點膽怯,感覺沒有勇氣面對,害怕老師給臉色看。
然后又想到,自己還這么害怕見到老師,兒子此時不知有多難堪。老師顯然很生氣,應該已是狠狠地訓了兒子。全班那么多孩子,就他一個人忘了帶表格,這讓兒子多么尷尬啊。想到這里,她忽然有點心疼兒子了,心里的怒氣一下消解了不少,然后,不知怎么突然生出一個想法,今天連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也沒用,還讓他嗆自己兩句,這次什么也不說,看看他以后會怎樣。
到了學校見到兒子,她一反常態(tài)地沒有生氣,把表格交給兒子時,還順便把水壺遞到孩子手上,和顏悅色地說,水壺也忘了帶了,是不是一上午沒喝水,渴嗎?媽媽的表現讓孩子大吃一驚,有些不相信地看著媽媽,一時不知該說什么,眼睛里流露出感動。要知道,以前如果忘了帶水壺,也是一個過錯,回家后總會受到一頓責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