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EAP心理咨詢小助理在回訪的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員工反饋的意見是——咨詢時間太短了!甚至出盡千奇百招地想讓小助理“完善”下這一設置。
小助理每次都耐心地跟來訪職工說明咨詢設置,今天讓小編結合心理學小知識,解釋一下,為何心理咨詢要有這樣的時間設置吧!
不是小助理的刁難,這是為了咨詢更有效
小小Tips
心理咨詢中的時間設置,主要是為了把咨詢控制在來訪者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段,這樣對于解決來訪者的問題更有效。
精神分析學派創(chuàng)始人、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就是對時間的界定和把控,他最初規(guī)定的50分鐘咨詢至今仍被廣泛應用。目前國內個體心理咨詢一次時長多數是45-50分鐘,而國外也一般不超過一小時。起初大家不太理解或重視這個設置,后來我們因為更多的不便而產生了疑惑。
科學實證研究,人的注意力持續(xù)集中只有30-50分鐘,超過了這個時間就沒法全神貫注的從事一件事。這讓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從小學到大學上課時間都是45分鐘。
對于來訪者,超過一小時可能會產生厭煩疲倦的感受,且出現口干、尿急等生理狀況。而對于咨詢師,在全神貫注一對一的心理咨詢過程中,其消耗的精力并不比講臺上的老師少,超了50分鐘,可能會產生精力無法集中,這會造成資源的浪費。
心理咨詢
好友聊天
心理咨詢與好友日常聊天不一樣,它是針對一定的心理問題而做出引導思考的心理工作,需要雙方一同投入。盡管我們與好友共處一整天,但是真正全身心用在對方的時間一定不會超過50分鐘,當然一定要排除兩種情況:母親與嬰兒、熱戀期的情侶。
而課間休息十分鐘也是有道理的,無論是生理還是情緒都需要有個調整間歇,這樣才會有效的進入下一堂課。綜上所述,心理咨詢師在完成一次咨詢之后也同樣的需要一點時間去調整和消化,以準備好迎接下一位來訪者。
在有限的時間里,珍惜每段關系
我們會在思考,心理咨詢的設置,是否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段關系是有限的?在規(guī)定的時間段、有限的時間內、有限的咨詢次數里確實包含了很多人生意義。它關乎了一個人的親密關系模式。
我們嘗試思考咨詢關系對現實生活中親密關系的相互映射。
在親密關系里,你會潛意識的以為關系是永遠在的,是不受時間和距離約束的,即便是斷絕了父子關系,割舍不斷的血脈也不會斷裂。
一旦在一段關系中出現這種思維設定,會讓人對與其相處的時間“不珍惜”,甚至“揮霍”,實際上真正揮霍的不僅是時間,還有“那個時間里的關系”。
你從未想過母親會老去,直到你看到她的皺紋與白發(fā);你從未想過與你吵架的愛人,有一天會比你先老去;你也從未想過時光已將懷里的寶寶變成翩翩少年,背上行囊,走向遠方……
生命的有限性聯(lián)系著死亡焦慮,但這在繁瑣的日子里總被世人遺忘,你一邊感嘆著時間怎么過得那么快,一邊繼續(xù)重復著平淡的日子,一邊在關系里痛苦著,一邊幻想著或許明天就好了。時間就在這樣的感嘆中流逝,時鐘總是在“滴答、滴答”走向下一刻,再也不會回來。
思考
和平年代,在身體健康、生活平靜的日子里,你不會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你總認為:有些人,一直都在。
事實上卻不是如此。
正因為這樣,咨詢時長在內心深處給了彼此一個限定,讓你知道關系有開始就有結束,讓你思考自己生命里的其他人,這種限定極大的激發(fā)了一個人對生命和關系的叩問。
假設你知道你的生命還有30個小時,你會做些什么呢?當你知道你和愛人在一起只有50分鐘,你會做些什么呢?
你還會說些無關痛癢的話嗎?你還會低頭玩手機嗎?你還會吝嗇你的親吻和擁抱嗎?你還會那么虛偽嗎?
心理咨詢的時長限定了在一起的時間,卻拓展了一個人的意識空間,至少你不愿意說一些廢話、空話、假話,來浪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